一是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校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每周一节,由劳动教育专任老师实施教学,内容包括劳技、校内劳动、志愿服务等。农村学校开辟“校花”培育基地,开发“校花”校本课程。各学科教育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使劳动教育因子散播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
二是开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教育。利用春秋季研学活动,赴烟墩劳动实践基地参加劳动体验活动,通过种植水稻、除草、采摘果蔬、厨艺大比拼等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学生前往街道、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是搭建劳动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变废为宝”环保手工制作、家有小巧手、海鲜明星片等制作比赛,垃圾分类等知识竞赛,“我的地盘我做主”等义卖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
四是发挥常规劳动的教育作用。学校坚持常规育人理念,不放过任何一个育人点,组织学生每天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将学校公共场所进行包干区划分,各班承包进行包干区的打扫,班级和包干区的卫生打扫做到每天一次,定期开展大扫除,保证每个学生的校内劳动时间,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增强责任感。
五是鼓励学生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劳动主动做,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积极做。引导学生向家人、朋友“拜师学艺”,掌握至少两项劳动技能。既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又锻炼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定海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