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始终把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学科培训负担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特别是把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作为首要任务。自2021年“双减”工作以来,经过第一次从115家“压减”到88家且全部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年初以来,我市多措并举、疏堵结合,稳妥推进学科类机构“二次压减”,目前仅剩1家义务教育学科类机构,实质性压减率达到98.9%,位居全省第五,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周密部署,强化组织领导聚合力。考虑到“压减”工作特殊性,按照省里“只做不说”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双减”工作专班牵头抓总作用,多次召开全市学科类“二次压减”专题会,协调各市级部门按各自职能在“二次压减”中各尽其责。“双减”工作专班综合组牵头深入县区开展调研,指导部署学科类培训机构“二次压减”工作,制定属地“压减”时间表和路线图,压实属地工作责任。市县两级和部门之间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落实的“压减”工作体系,顺利加快二次压减工作进程。
二是深入研判,强化暖心服务提效力。按照举办者意愿,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为合作型、困难型和观望型,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对存在疑虑、观望待定的机构落实“一人一机构”多次上门做思想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分类施策。对经营困难愿意注销的机构积极协调城投等国企部门予以减免疫情期间的房租及押金金额。同时,为减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负担,教育、市场监管、民政、综合执法等部门密切协同,制定实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和转非学科类工作指引,建立“教育部门统一受理、部门协同集成速办”工作流程,加快压减进度。目前,全市还剩1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实质性压减率达到98.9%,新城、普陀、岱山、嵊泗已经实现全面“清零”。
三是明确红线,强化规范管理增压力。在全面实行学科类机构政府指导价管理和预收费监管基础上,聚焦学科类机构周末、寒暑假以及晚上8点半后禁止开展学科辅导培训红线,组建成立学科类机构“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领导小组,形成学科类机构严打频查的高压态势,督促其“二次压减”转产转型。今年以来,市、县区两级共开展集中线下巡查、隐形变异排查和收费检查、夜间暗访督查等6次专项治理行动,累计出动260余人次,处置违法违规培训行为34起;其中向全社会通报机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13起,罚款4起,罚款金额共计近6万元,正在立案2起,一改过去一直以来“零立案”“零处罚”做法,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得到了有效降温。(审计与培训监管处)